墨文院发文

这群斜杠青年为何能把国风玩这么溜

+关注墨文院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刷爆B站,三年亮相央视秋晚,这个出圈的琴社周六来杭开专场

这群斜杠青年

为何能把国风玩这么溜

今年央视中秋晚会有一个节目《凌波乐舞》,氤氲古韵中,雨打油纸伞,妥妥一部堪比武侠风的电影大片。其中负责演奏的是一支从B站出圈、作品全网点击率破亿、数度登上央视舞台的宝藏国风乐团——自得琴社。

9月24日,自得琴社《琴为何物·唐》专场演出将在杭州剧院亮相。

演出前,我们跟琴社艺术总监、创始人之一的唐彬聊了聊,这支宝藏乐团是如何成为爆款的。

做IT的转行弹古琴

2014年,自得琴社诞生于上海新天地的一条小弄堂里。三位创始人中,社长朱里钺以前是做IT的,唐彬学的是广告专业,摄影功夫了得,只有蔡珊是弹古琴出身的。

唐彬在高中时看了张艺谋的《英雄》,李连杰和甄子丹雨中对打时的古琴配乐,让他如痴如醉。工作几年后,他直接从北京跑到上海,师从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代表传承人龚一。

“最早,琴社基本是线下的教学和交流,我们只想做一些普及古琴文化的事情。”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走到一起,碰撞出更多火花,他们中有学数学、中药学的,有学历史学、营养学的……

因为经常遇到演奏不规范的学生,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纠正,有一次社长朱里钺就跟唐彬合计,“你不是会拍摄吗,为什么不把那些演奏错误拍下来,剪成一个短片?”于是,就有了自得琴社首个视频《古琴诊所》。

《古琴诊所》是个启发,从2016年开始,自得琴社走上改编之路,把美的、好听的东西拍成视频。

2019年,改编自国漫《秦时明月》的《空山鸟语》,让自得琴社名声大噪。

那次,自得琴社找到上海的装束复原小组——一个专业研究中国历代服饰的团队,为出镜乐手们搭配了朱红圆领袍、艾绿上衣等一系列宋朝服饰。后期调色的时候,唐彬故意让画面接近微黄,整个视频像一幅流动的古画,有一种“空山无人,旷远宁静”的悠远意境。

视频上线后,播放量很快突破了100万。从那以后,自得琴社就一直延续“古装配古琴”的模式,改编着他们喜欢的传统名曲和现代音乐——从李白视角出发,展现盛唐气象的《须尽欢》;中外乐器魔幻联动的巴赫经典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还有早期出圈的《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目前累积网络播放量已经破300万,也是自得琴社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让更多年轻人聆听古音

在推广传统艺术的时候,自得琴社希望加入一些贴近现代审美和欣赏习惯的改变,尽可能地被大众所接受。

唐彬说,自得琴社选择改编的曲目有三个标准;第一,肯定是社员们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二,看观众是否有共鸣;第三,必须有它的艺术价值。

以鼠年新春特别版的《哆啦A梦之歌》为例,这是唐彬从小就很喜欢的卡通IP。原曲中,有类似军乐团里大号、贝斯、小军鼓等乐器,改编时,唐彬巧妙地用古琴替代贝斯,古筝做和声,笛子走主旋律,最后出来的效果又萌又暖。

宣纸铺开,抚琴吹笛……有网友说,每次看自得琴社的视频,就像点开了一幅古画的动图。随着人气越来越高,从2020年开始,自得琴社已经连续三年在央视中秋晚会亮相,《琴为何物》系列音乐会也开到全国各地。

如今,自得琴社的总成员接近30人,除了古琴和其他乐器的演奏员,还包括了舞美师、灯光师、道具师、摄影师、剪辑师等。

但唐彬也有点担心太“潮”,“因为潮流是忽来忽去的,我还是希望我们的东西能持续不断、慢慢增长。”

所以除了改编,自得琴社也一直没有放下原创,描绘古代战场的《破阵》、充满异域风情的《玉狸记》、讲述大禹治水的《大夏》等极具探索精神的乐曲,都会出现在巡演中。

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朱里钺就说过,自得琴社就像在古代文化基因里寻找破碎的DNA残片,用现代化的方式拼接成一个个全新的作品,“我们并不是只追求流量和话题,而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能聆听到古音,并且爱上传统文化。”

我要反馈

本文链接:http://www.71us.com/p/166372287718131.html
下一篇:金博洋晒环球影城游玩照 灰色T恤搭配一头卷发时尚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