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新书出版两个月后首次亮相,畅谈《文城》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文城》上市两个月,余华首次亮相,与翘首期盼的读者见面。自开启预售以来,《文城》以首印50万册、预售当天即加印10万册的成绩迅速登顶各大图书畅销榜,也掀起了持续不断的讨论热潮,至今已连续6周高居豆瓣热门图书第一名。读者及评论界的评论角度各异,许多人连夜读完,直呼精彩,认为是“只有余华才能写出来的小说”,也偶杂批评的声音,而余华本人泰然处之,两个月来未作任何回应。
此次亮相书店,畅谈《文城》及其背后的故事,对于等待新作八年、又憋了两个月的读者来讲,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一周前活动门票一经释出便一秒售罄。活动在多个平台同步直播,观看人数达数百万。
余华、杨庆祥、陈春成在活动现场
和余华一起出席本次活动的还有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庆祥,青年新锐作家陈春成、梁空、孙频,以及B站“百大UP主”智能路障。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带来了丰富而新鲜的视角,从多样的维度打开《文城》的世界,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当天也是《文城》有声书首发的日子,活动中穿插了有声书的片花播放环节,让现场观众用耳朵领略了故事别样的魅力。
《文城》是余华的第六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人和他一生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和一个汹涌的年代。主人公林祥福从北方一路南下,寻找一个叫“文城”的地方,从而引出一段动荡年代中,普通人在命运的浪涛里艰难选择和生存的故事。
余华 著 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余华:书名来自妻子提议,“文城”是不存在的,但所有故事都与它有关
新书上市后,“文城”这个书名是读者们最初讨论的焦点。
余华透露,其实作品最初名为“南方往事”,但自己一直不满意。而更名为“文城”,则是来自其妻子的建议,他听了之后便觉得十分合适。
“我当时选择‘文城’这个书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城是不存在的。” 余华补充道,“它是一个开放的书名,但所有故事都跟它有关。” 杨庆祥则将“文城”与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梦境之城”佐贝伊德作比,认为是一座可以被不断解读的城市的象征,也是关于信、义与爱的隐喻。他还透露了另一则有趣的“花絮”,小说中悍匪张一斧被杀的情节写得非常精彩,实际上这也是余华的妻子要求的,“必须把他写死,不死不行”。余华只得花了三天时间想怎么把张一斧写死,最终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杨庆祥称其媲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描写,“太高级了”。
余华与杨庆祥
两人聊到作品中动乱的时代与个体的命运,以及全新的地理背景跨度。余华在新作中,打破以往只写南方的惯例,纳入黄河以北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地理图景。南方与北方在自然和文化隐喻上的差异交汇于文城,其中恰到好处的陌生感给人“审美上的震撼”。
杨庆祥坦言,自己已经反复读了三遍《文城》,在阅读时,他能够感受到一股气息,和生命本身的呼吸一致,而这正是作品的迷人之处,“小说的魅力正是在于生命本身的魅力”。“现实是平的,每个人只能获得现实的一个维度,但是真正有原创性的好故事进入了立体空间。《文城》就是非常立体的、多维度的、好的小说,永远不会过时。”
“文学寻找的是有意思的。”余华说,“文学不要把哲学的饭碗抢了。”当我们试图在文学作品中探求意义时,也不要忘了最初读到一个好故事时,那份单纯的快乐。《文城》:“传奇小说”首先用故事带动人物,但人物也都是鲜活难忘的
三位青年作家陈春成、梁空和孙频也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阅读《文城》的感受。
余华把《文城》定义为“非传统的传奇小说”,和《活着》式的写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传奇小说的叙述通常是用故事带动人物,写实小说通常是用人物带动故事,所以传奇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故事,虽然传奇小说里也会出现令人难忘的人物。”
余华在现场分享创作心得
孙频就尤其感叹于《文城》中各色人物身上散发的人格光芒,“从乡绅、富家少爷,到管家、仆人,身上都散发着一种人格里的高贵、温暖的光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最优美的部分。”众多角色中,孙频对书中女性人物小美的印象尤为深刻,这一人物身上的悲剧性与复杂性令她着迷。对于这一形象的塑造,余华分享了他的想法,“把小美写成坏人很容易,但是要想再把她写成一个好人,可能难度大一点。”他在写作中则选择了一个也许更难的方式,创造了善恶难辨的、复杂的小美,她被命运撕裂,不得不做出难以为他人所理解的选择。而关于书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林祥福,余华解读:“我一直想写一个善良到极致的人,有的人可能认为找不着了,但我相信还有这样的人。我感动于人的那种纯洁的力量。”
陈春成与梁空则为书中细节所呈现出的质感所折服。陈春成特别提及书中谈木匠的一段,“那一段罗列了好多橱子、柜子、各种家具,我可以感觉到做这些细节质感的时候应该下了一番功夫,余华老师不是为了罗列,而是享受这个过程的。” 余华追忆起自己开始创作《文城》时的经历,那时网络还不发达,无法检索,所有的资料都得去北京琉璃厂的书店里翻找,再摘抄下来。“资料会给你的写作一个基础,你不一定用它,但是你心里有底。”余华对话B站95后UP主:这次大家对我的批评温和了些,我还有些不适应
来到现场的还有一位余华的铁杆“粉丝”,来自B站的“百大UP主”智能路障。原本不怎么读书的他,因为读了余华的《活着》而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极其艰难的一段时光,并从此爱上了阅读,开始创作视频分享读书心得。
见到余华让智能路障既紧张又兴奋。他滔滔不绝地列举了余华每部长篇小说的特点,认为每一本都有不同的风格和写法。“对我来说,我希望不要重复自己的写作。”余华如是回应,写作中的困难让他兴奋,写得轻而易举反而让他担忧。“这是我长期以来养成的写作习惯,一个作家必须要挑战自己。”
活动现场的读者
两人还聊到余华对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看法。“短篇小说是一种工作,长篇小说是一种生活。”余华回忆起自己最初创作《许三观卖血记》时的情景。原本只是想在《收获》上发一篇短篇小说,当编辑来催稿时,他发现写成了中篇,再写下去又成了长篇。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很难控制的,短篇小说可能一个礼拜就写完了,其间生活很可能没有变化。但如果是一年、两年、十年,就会遇到很多事情,你的心态会变化,慢慢导致你的情节、人物也开始变化”。《文城》从构思到完成足足花了二十一年,“这是我最接近完成,又最难完成的作品,终于把它完成了,这让我信心倍增。”面对读者对《文城》是否会写续集的疑问,他回答:“原本决定不写了,因为如果再写21年,我已经82岁了,但出版后看到很多读者想知道人物后面的故事。我现在希望能写续集。”
《文城》上市后收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其中自然也有批评的声音,这一点余华看得很开:“我已经被骂了快四十年了。”相比《兄弟》和《第七天》,这次大家的批评似乎温和了许多,还让余华有些不适应。“骂我的那帮人可能要歇一歇,等我下一本再出来骂。”他认为批评有两种,一种是真诚的批评,哪怕不同意也要重视对方的观点;一种是自以为是的批评,不必太当回事。一个人受到的关注和批评是成正比的,“应该把它当成好事。”阅读是为了把自己的生活扩张开去
在世界读书日这个全民阅读的日子里,一切讨论最终归结为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余华也在现场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和阅读建议,“阅读的意义就是为了把自己现在的生活扩张开去,让自己的心理变得健康。”“假如你读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你要看自己是否判断到了什么。假如你读虚构类的书,你要看自己是否感受到了什么。如果这两者都没有的话,就把这本书放下,因为你既没有感受,也没有判断。”而这也可能有两种原因,或是书本身不够好,或是没有在对的时候遇上这本书。但无论如何,读书是好的。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这句印在《文城》腰封上的文案被读者们频频引用。它描述的便是故事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流传,是历史的绵延,是死亡与生命的轮回。而书籍就是承载这场盛大的绵延和轮回的方式。阅读让我们继承往事,写作创造新的篇章。生命不息,阅读不止,而故事,永不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