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贩卖焦虑的“狗血”烂套路
继《小别离》《小欢喜》之后,“小”系列又祭出了第三部大戏——《小舍得》。
只不过,与前两部收获广泛好评不同,《小舍得》在口碑方面呈现出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它直面现实,拍出了眼下最焦心的成长教育问题;
也有人认为,它刻意贩卖焦虑,把教育变成了“内卷游戏”。
其实,除了令人忧心的教育问题外,该剧在女性议题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偏颇,一如豆瓣网友“五十弦”所说:
“为什么总拍这种女性爱攀比又强势,男性又特别包容的片子啊?”
下面,我们就下沉到剧情,来具体聊聊它——
《小舍得》
和《小别离》《小欢喜》一样,《小舍得》也由作家鲁引弓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全剧以群像的方式,围绕一个关键的升学节点所展开——小升初。
只不过,它在主创方面进行了彻头彻尾的大换血:
导演不再由汪俊担任,而是由《三十而已》的导演张晓波接手。
剧中角色不再叫方圆、童文洁,观众们的老熟人黄磊、海清也没有出现,而是以另一群实力派演员取而代之:
宋佳、蒋欣、佟大为、李佳航、张国立……
虽然启用了新的团队,但该剧剧情上的话题点却依然给得很足。
开播没多久,就凭借“家宴battle超精彩”、“背圆周率的情节真实到令人窒息”、“小舍得焦虑”等情节频频光临热搜。
然而,与前两部相比,该剧的口碑却大幅下降:
前两部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而《小舍得》却只拿下了7.3的评分,而且目前看来,评分还在进一步下滑。
私以为,这种评分下滑,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
其一,是观众对教育题材的审美疲劳。
最近几年,教育题材的影视剧一直层出不穷:《虎妈猫爸》《辣妈正传》《小别离》《小欢喜》《青春派》等等。这些剧自带话题与热点,可以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固有观念下,轻而易举地挑动观众神经,触发大众共鸣。
通俗点说,就是自带“吸粉”体质。
看倦了这些备受追捧的国民热剧后,观众最希望的,就是教育题材剧都抛出一些更具新意的看点让同类剧重新洗牌,而不是老调重弹地去堆砌矛盾、强行共情。
而当下热播的《小舍得》,显然没能像观众期待的那样,具备充分的新意与诚意。
而是用一个错误的对话方式,大打焦虑牌,给普通人的生活火上浇油。
这种火上浇油,正是很多豆瓣网友不看好它的主要原因。
而且,这种教育题材的家庭剧,目前还形成了一种趋于统一的剧情定式:不管前面演绎了再多的家庭矛盾、生活矛盾,到最后一定会端一锅“都挺好”的毒鸡汤给你,制造出一片虚假的繁荣表象。
其二,是《小舍得》自身表现出的剧情设定,让人不容乐观。
剧中故事,主要围绕一个重组家庭所展开。
南俪(宋佳 饰)的爸爸南叔(张国立 饰)娶了田雨岚(蒋欣 饰)的妈妈蔡姨,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而南俪的亲妈赵姨则因此深受打击,不但日益消瘦,而且终日抑郁。
因为蔡姨是顶着“小三”的名头嫁进南家的,所以南俪和田雨岚自母辈开始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怨怼。
南俪的女儿欢欢还和田雨岚的儿子子悠同处一个班级,是小升初的预备生。南俪和田雨岚在职场上,同样也冤家路窄、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个是品牌商的公司总监,一个商场的楼面经理。
这种因缘际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两人的攀比与矛盾。
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她们还秉承了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南俪奉行素质教育,走艺术特长路线,拒绝让孩子参加任何知识类的课外辅导班;南俪奉行传统教育,走奥数教学路线,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力求升上优秀的民办初中。
两人的战火从家庭一路延伸到学校、职场。
明面上,她们攀比的是谁的孩子更优秀;
暗地里,她们争夺的是一家之主南叔的心。
她们都想在南叔面前,表现得更优秀,获得更多父辈的认可。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舍得》呈现出的家庭内斗,与传统宫斗剧一脉相承,都是以“女人的争斗”所展开的——南叔是宫斗剧里的皇帝,蔡姨、赵姨是两任皇后,而南俪、田雨欣则类似于是角逐皇位的“太子”。
可见,它的基本叙事内核,看上去其实非常陈旧,与当下轰轰烈烈的女性意识完全不相符合。
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全都由南叔一手造成。
上一代为了争夺“正宫”的位置而结下仇怨,下一代又为争得宠爱而一再叫板。
追剧过程中,观众很容易就会根据剧情得出这样的结论:
女性的悲剧都来自于男性,女性就算成为异姓姐妹甚至组成同盟,她们之间的关系也是脆弱不堪的,终会走向撕扯与破坏。
但其实,只要细心观察,现实中关于女性互帮**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上周有一封网友写给国航空姐的感谢信,就曾流传于网络——
这种剧情处理,遵循了非常典型的男权视角。
它强化了女性之间草木皆兵的紧张感,瓦解了女性之间的同盟关系,加深了污名化的女性形象:善妒、情绪化、小心眼……
这种污名化,在田雨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多观众都认为,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活脱脱就是“华妃再世”!
田雨岚的学霸儿子,有一次考了84分,跌出了班级前三。
田雨岚不愿意承认孩子学习下降,而是用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操作,把儿子的数学老师钟益赶出学校。
这之后,她又在金牌补习班与钟益狭路相逢,上演了现实版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与剧中两位女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位女婿的“不作为”。
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退居二线、甘当陪跑,在女主激烈对抗时跑出来打圆场,或者在女主气鼓鼓地吵完架之后,完成收拾残局的安抚工作。
他们不但心平气和,而且双商在线,可以在情绪上成功地碾压两位女性。
这种角色设定,无异于是火上浇油,变相强调了女性群体的内部矛盾。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小舍得》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积极正确的性别观,没有让女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独立而有尊严地生活,而是一味地强调一些符号化的刻板印象。
这对一部受众广泛的家庭剧来说,显然是不适当的。
但愿,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我们的影视创作者,能够多观察生活,多关照女性之间的互帮**,不要去一味地强调女性矛盾,制造情绪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