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忆莲:“亚洲天后”上位史
一、
林忆莲的名字,藏着一段爱情往事。
1966年春天,她在香港降生的时候,父亲想起自己的前女友阿莲,就给女儿取了个名字:林忆莲。
后来,林忆莲上了小学,和两个弟弟疯疯闹闹满街跑的时候,年长她8岁、将来会发生重要交集的李宗盛,成了班里唯二落榜的高考生之一。
和李宗盛不如意的青少年时光比起来(详见万小刀公众号往期精选:《乐坛教父李宗盛:一个差生的逆袭》),林忆莲的学生时代也没有欢快多少。
她鼻子扁扁,眼睛细小,个子不高,因为贪吃还有点胖,爸爸妈妈开玩笑般给她取了个小名,叫“丑八怪”。
因为自卑,在学校她总是很安静地躲在角落里。
没有同学会想到,这个寡言少语、不引人注目的丑姑娘,日后竟然会光芒万丈。
转折来的不早不晚。1982年,16岁的林忆莲陪同学去电台考DJ,老套的故事上演:同学没考上,她考上了。
不得不说,在香港中乐团做二胡乐师的林爸爸,和学上海越剧的林妈妈,让林忆莲的基因里就带着音乐的天赋。
林忆莲那时还是高三学生,电台安排她做每个周末才有一次的校园节目。
为了给她塑造一个很活泼、很八卦的形象,电台给了她一个俏皮可爱的艺名“六一一”。意思嘛,很简单:六加一加一等于八,八卦的八。
要不是第二年电台内部的一次聚会联欢,同事们大概还发现不了自己身边原来隐藏着一个“未来歌后”。
聚会上,林忆莲以一曲《Crying in the Rain》征服全场,新力唱片公司闻声心动,旋即将林忆莲招致麾下。
这时,距林忆莲与李宗盛共同唱响《当爱已成往事》,爱意萌发,还有10年。在此期间,18岁的林忆莲和20岁的陈辉虹借着工作机会谈了半年恋爱,随即分手。
不过,两人缘分未尽,数年之后还会梅开二度。
二、
差不多同一时期,林忆莲的同班同学陈慧娴,也被唱片公司看中出道,且以一首《逝去的诺言》,迅速获选当年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
此时的林忆莲一首单曲还没出,先被拉去和当红偶像张国荣拍了部电影《龙凤智多星》。因为这部影片,两人结下了一份友谊。
到了1985年,林忆莲19岁时,第一张专辑正式推出。
那时,日本少女偶像风忽然在香港流行,长了一双小眼睛的林忆莲,酷似日剧演员田中裕子(日剧《阿信》女主角),因此被公司包装成日本青春偶像型歌手。
第一次以歌手形象与大众见面,林忆莲顶着“菠萝头”,一脸带着傻气的稚嫩。
她没有陈慧娴的好运,专辑成绩平平。
而且在整个专辑制作过程中,林忆莲都是懵头懵脑的,回头听自己唱的歌,觉得好难听。之后做宣传工作,她也害羞得不知如何应对。
思前想后,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当歌手,于是准备改行去当发型师。
老板按住她想当Tony老师的想法,鼓励她说:“我们再试一张,如果你真的觉得不好的话,我们再来决定。”
从第二张专辑起,林忆莲开始参与很多,一同选歌,学习怎么制作音乐,提出自己的想法,专心投入,令她逐渐产生了兴趣。
林忆莲一认真对待音乐,老天就送来2个神助攻:许愿,伦永亮。
在陈慧娴踏着青春摩登少女风,唱着《跳舞街》挤进香港一线歌手的次年,也就是1987年,林忆莲第4张专辑《灰色》面世。
李宗盛56岁那年,已经在歌里写了:“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喋喋不休,再也唤不回了温柔……”
八、
当年林夕给林忆莲写《再见悲哀》,被林忆莲退了好多次稿。
林夕越挫越勇,非常好奇林忆莲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终于琢磨出让林忆莲满意的歌词。简单说来,“天后”要的就是:“再见悲哀,因我不再计较任何结果”。
从16岁做DJ,然后被签到唱片公司,中途还拍过电影,林忆莲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她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自我怀疑的、迷惘的阶段,最终顿悟:既然自己已经在做这个事情,就把它做好。
她一边做一边思考,慢慢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创作了许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作品。
后来,每次接受采访,不论是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还是五十几岁,林忆莲都说:现在真的活得很开心,比起过去,好像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或许,她还有半句没有说完——但也不执着于结果。
当年,梅艳芳在自己的告别演唱会上,专门请来林忆莲合唱《明星》,一起献给他们共同的好友张国荣。
林忆莲觉得那时的梅艳芳,身上有种很不同的美丽的光辉。她看着那时的梅艳芳想:生命本来就是很无常的,当你接受了,也就不会沉浸在悲哀中。
林忆莲折磨林夕的歌词里,写的是她的人生态度:
“烦恼多,因我要得多……情路太弯,过就过,当是个经过,感动的爱,当做一次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