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文院 发文

《头号玩家》虚拟现实vr技术引发第二次热潮

+关注 墨文院

电影《头号玩家》描绘了一个叫绿洲的虚拟世界。

在绿洲,有霓虹闪烁的城市,有形象各异的玩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超级英雄,甚至是现实中走在社会边缘的失败者。

玩家可以为所欲为,每一次体验都无限贴近现实。进入绿洲的关键是一套VR(虚拟现实)设备。

导演斯皮尔伯格用这部科幻电影向人们展示了未来VR技术最大的想象力。

每个走出电影院的人都会忍不住问一句:《头号玩家》的VR世界离我们有多远?

现实的答案是:VR热潮从2016年开始悄然退潮。

在过去的十年里,出现了脸书、HTC等VR信徒,也有索尼、三星等科技巨头,也有跟风创业的菜鸟。

但事实证明,即使有企业在玩潮,资本也会火上浇油,技术也不会一夜之间就破冰。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期待绿洲,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的VR技术,正在等待下一次浪潮。

01VR浪潮

VR概念最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美国科幻作家斯坦利g温鲍姆在他的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提到了一种神奇的眼镜。

当人们戴上它时,他们可以在眼镜里感受到世界的真相。温鲍姆称之为虚拟现实眼镜。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现代VR眼镜的鼻祖,由于背后悬挂着机械臂,被戏称为“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像古希腊神话中悬挂在头顶的宝剑。

90年代,VR头显示器抛弃了机械臂,走向了产品化,迎来了第一次热潮。但由于当时的技术经验,一度被玩家视为“VR早产儿”。

直到2014年,脸书斥资20亿美元收购VR领军企业Oculus,被外界视为未来投资,引起轰动。

扎克伯格是VR技术的信徒。他曾断言“VR是下一代计算机平台”,VR界一直停留在脸书蓝图上。

当时智能手机已经普及,谷歌艺术文化学院的两位工程师利用他们20%的“创造性休息时间”制作了Cardboard眼镜,几分钟就把智能手机变成了VR设备。

眼镜由纸板、镜片、磁铁和橡皮筋组装而成,外加一部大屏幕智能手机。更像是谷歌文化下极客娱乐的产品,但价格只有15美元。

就像小米推动低价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一样,纸盒眼镜的出现也为手机嵌入式VR眼镜开拓了市场。

2016年被公认为VR的第一年。

三大巨头Oculus、索尼和HTC凭借OculusRift、PlayStationVR和HTCVive开发的新产品登陆亚马逊虚拟现实频道。VR技术引发了第二次热潮,在资本的疯狂追逐下,中国的VR/AR轨道上涌现出大量新的创业公司。

今年华为、小米、暴风城、大鹏的VR眼镜销量火爆,全国各大商场出现3000多家VR体验中心。游客只需要花60元就可以体验30分钟的VR游戏。

打着视觉冲击旗号的VR体验也出现在Ada的游乐园、足球场、直播室。

有网友上传了VR直播的截图。艾达穿着白大褂,给胡椒员工按摩。整个画面就像被放在一个玻璃球里。

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公司仅在电话盈利发布会上提及VR140次。

福布斯写道,VR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西方市场。

02现实距离

2017年,谷歌作为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的合作伙伴,制作了一系列名为《濒临》的VR棒球纪录片。第一部作品一推出就被观众吐槽。

这部VR作品历时5分多钟,由Google360度摄像头Jump拍摄。多个摄像头采集图片,AI完成拼接编辑等后期工作。

最后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上下画面模糊、盲点的“马赛克”视频,时间长了观众会头晕。

谷歌对这部作品的成功运用,给日益激烈的VR事件泼了一盆冷水,也给观众上了一课:VR直播很棒,但不宜看太久。

不可否认,VR在直播上带来的体验,对于去看美女表演或者去球场看比赛的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但是,即使VR直播变成16K质量,360度无死角,看着观众欢呼雀跃,却不跟他们点头,也是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

VR技术爆发以来,一直在寻找更完美的落地场景。与真实场景相比,人们更期待进入虚拟世界。

2016年,Steam平台新增近1000款VR游戏。虽然数量可观,但大多数第一人称VR游戏都是打着VR的幌子模仿《VR特警》和《抢滩登陆战》。

腾讯、网易等国内游戏巨头今年也陆续进入VR游戏市场。

腾讯首款VR游戏《猎影计划》先后登陆ViveportArcade、OculusHome、HTCVive等线上线下体验店,但并没有掀起大的波澜。

网易上市时推广的第一款VR作品《破晓唤龙者》只能找到在北美推出的消息。其2018年发布的《Nostos》游戏最近宣布将于今年6月终止运营。

对于游戏厂商来说,VR游戏的痛点在于设备体验。为了做到真正的身临其境,需要高度模拟人体的五大感觉系统。

在《头号玩家》中,男子拿到第一把钥匙后,增加了一套触敏设备:X1套装,进一步增强了他在虚拟世界中的感知能力。

2017年,美国初创公司HaptX推出了手套触觉手套,通过传感器反馈真实环境。

第二年的CES大会上,特斯拉Suit体感服也出现了,但是价格高意味着量产时间长。

VR厂商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就是如何克服移动系统的缺点和让人不舒服的眩晕感。

很多厂商选择另辟蹊径,为B端提供VR技术封装服务,从而登陆更细分的C端场景。

比如VR医疗、VR培训、VR课堂,主要以沉浸式、实践性教学为主,不需要时刻移动或移动视线,明显节省了很多技术要求。

在2016年虚拟现实热潮之前,科大讯飞已经布局讯飞幻想,切入虚拟现实硬件轨道,然后转向虚拟现实智能教室、文化旅游等校园场景服务提供商。

再比如近两年新兴的VR密室逃生、VR脚本杀戮、VR电竞馆,主要是利用单一游戏空间VR设备,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

像STEPVR这样的VR技术产品提供商主要出口整体解决方案,包括游戏空间、VR软硬件设备、VR游戏和运营。

但本质上,VR设备还是作为辅助工具使用的,并没有真正脱离场馆等现实题材。

而VR电竞馆等多人游戏的体验与场地大小高度相关,这也意味着商家需要支付更高的场地成本,对成本控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03新浪潮重现

技术成本高,落地周期长,影响不足,甚至一些不好的试用体验,不仅降低了用户的预期,也让资金不愿早试。

2016年后,资本市场回归理性,VR概念股坐过山车,从巅峰跌到谷底。

较早进入VR市场的暴风城集团,砍掉了一批VR业务,只保留了曾经风靡一时的魔镜VR产品,其APP于2018年停止更新。

至于VR业务,CEO冯鑫多次坦承,行业还不够成熟,不足以成为可用的2C产品。

HTC在2017年将其手机ODM业务卖给谷歌后,提出了“全在VR”的策略。虽然VR产品销量一直遥遥领先,但财务上一直亏损。

2018年,VR浪潮迎来了一个分水岭。

寻求教育、医疗、培训等行业落地场景的VR技术,已经成为**、**灰色地带的一种趋势。今年脸书开发者大会一开始,扎克伯格就宣布了OculusGo,Oculus的第一台VR一体机即将问世。

Oculus选择小米作为合作伙伴,让人联想到十年前手机市场的创新。VR产品也需要在市场上推广。

OculusGo的寿命只有两年,后来宣布停止生产,为脸书的Quest系列腾出空间。

如今沉寂已久的VR行业,正在等待新一波浪潮的到来。

2019年,5G之风将吹过资本市场,5G的商业化将赋予VR技术更多的想象空间。如网络延迟,以提高屏幕分辨率。

目前5G商业计划已经推出近两年,渗透各行各业的VR技术也在迎来新的生命。

前不久有消息透露,苹果计划2022年推出VR耳机,2025年推出AR眼镜。此前,苹果提交了一份《带有传感器和触觉的手指装置》专利申请文件。

传闻苹果有一个秘密的研究部门,有数百名员工从事AR和VR技术研究,探索未来苹果产品的新方向。

苹果就像扔进VR浪潮里的一块石头,让水波再次荡漾。

在最后的资本热潮中,VR时代并没有真正到来。退潮后,人们发现许多人在裸泳。

但技术破冰往往需要企业率先回归理性。至于湖泊什么时候能变成绿洲,还是需要耐心等待。

我要反馈

本文链接:http://www.71us.com/p/16183691801111.html
下一篇:《海之呼唤》将于5月登陆ps5和ps4平台